两会声音 | 上海怎样挖掘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类别:最新资讯 时间:2024-01-30 浏览:
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龚正市长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多项人才相关话题,如“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

两会声音 | 上海怎样挖掘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图1)

123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龚正市长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多项人才相关话题,如“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加快战略科技人才、海外人才、顶尖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等。上海怎样挖掘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今年上海两会上的代表、委员支了哪些招?

01

黄红委员:推动企业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体系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上海市政协总工会界别召集人,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黄红表示,集聚科技创新力量,攀登高端制造巅峰的上海,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黄红表示,目前,上海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高技能人才约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较前几年有所提升,但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从最近一次上海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督查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三个“错位”,一是产业转型与原有职工技能结构错位,二是技能培训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三是职工发展需求与企业评价制度错位。
近年来,上海共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政策文件近百个,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但职工和企业的知晓度不高、感受度不强。
黄红建议,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推进政策措施落地。各地区各行业要定期分析本地区本行业产业工人队伍状况,加强研判、精准施策,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法依规保障职工受教育权利。同时,推动各类企业建立本单位职业技能等级体系,并与工资福利、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相衔接,鼓励职工通过技能提升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她还建议,相关部门推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用于职工技能提升,并推动培训资金向基层一线倾斜。推进公平普惠、面向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建议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向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延伸,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惠及产业工人,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02

刘科代表:留住青年人才要识别他们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上海市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畅通人才引育留用渠道,广纳各方英才,为全市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不过,近年上海也出现人才外流、高端技能人才培育不足等问题,这引起了市人大代表、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科的关注。今年上海两会,他提交了《关于推进上海市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建议》议案。
刘科说,根据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100家,选树高技能领军人才10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名。到2025年,本市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超过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超过35%,力争到2035年,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刘科在议案中提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针对上海人才流失问题,建议首先从产业角度出发,关注生产力的现实转化,从新经济新业态视角关注高端产业升级。一是重点培育民用航空、高端船舶、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创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智能网联、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产业,为人才培养与使用打好产业基础。二是加大青年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推广“校企双导师”制度,以校企双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方式,更好地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另外,留住青年人才要识别他们的现实需求。建议通过下沉式的基层调研,了解青年人才在沪工作生活的各类问题和困难,给予扶植政策,帮助青年人才更好发展,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其次,针对上海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足问题,建议聚焦“上海品牌”构筑新时期“上海智造”品牌战略发展新优势,以政府倡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是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领域。支持上海品牌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围绕新产业发展、新赛道岗位需求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强化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新型制造业发展。支持企业按规定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发挥企业办学特色和优势,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工匠学院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给予每一位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帮助高技能人才实现自我价值。
03

任捷委员:破除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年龄限制一刀切

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任捷提交了《关于破除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年龄限制一刀切的提案》。
公开信息显示,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要求申请人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要求申请人男性未满38岁,女性未满40周岁。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白玉兰人才计划等也均有相应的年龄限制。
在申报办法中,年龄要求后往往加以注释,写明某年11日及以后出生。任捷告诉记者,严格的年龄限制让有些青年学者仅仅因为年龄超过了一两个月而错失申报机会。那么这些学者是否可以转申没有年龄限制或相对较宽的基金项目呢?任捷表示,如果没有“青年”阶段的人才项目积累,要申报年龄要求较宽的、更高层次的项目也会面对困难。
通过和众多博士学者和青年人才的交流,任捷发现博士的“超龄”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带着丰富的业界工作经历重新投身读博和科研,或是科研过程中由于参军、支教、生病、生产等原因暂时中断。
因此,任捷建议用博士毕业年限代替年龄限制。以博士毕业证的日期为起始年,计算年限。这也是国际上的惯例。比如,青年科学基金可规定为不超过博士毕业后10年;优秀和杰出青年基金可分别规定为不超过博士毕业后的15年和20年。
此外,如果博士毕业后有可证明的企业界工作、参军、支教、生病、生产等中断科研的经历,任捷建议可以相应地扣除掉这部分时间再计算年限。比如女性每生产一次,年限可延长2年。
“明确的一刀切年龄限制导致很多青年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非常焦虑,会很内卷。他们总会盯着年龄期限,想着马上年龄要到了,就得赶紧出成果。”任捷向记者坦言,这实际上使得他们难以真正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长期的问题。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也有青年人才告诉任捷不敢做太深刻的内容。现实来说,博士毕业、博士后申请、高校教职,都需要看得见的成果和赶在年龄限制前拿到相应的项目。
如今,我国的技术攻关逐渐迈向科学的无人区,基础研究也就显得越发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一名学者,任捷一直强调长期主义。“适当地放慢节奏,才可以做一些更长远的事情。静下心,沉住气,敢于面对挑战,敢于去做具有长期不确定性的、探索性的东西。”
任捷表示,青年的培养和成长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前端科研的核心力量。青年人才非常重要,但不应过度强调年龄的硬性指标。“能力肯定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不会因为超过35岁零几天就不是青年人才了,呼吁年龄指标可以灵活化。”他说。
04

方奇钟委员:以才引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

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会长方奇钟提出要“以才引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在提案《关于在张江先行“以才引才”方案,赋能浦东人才高地建设的建议》中,方奇钟指出要以人才链来助力产业链,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人才,实现“滚雪球”效应。
方奇钟建议,要充分调动行业领军人才、专家学者、社会英才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让其成为“招才大使”、“亲商大使”,为张江代言推介、引才荐才。为鼓励各方面高层次人才积极帮助引进人才,还可给予推荐人“引才伯乐”激励。
根本上,要从体制机制方面突破,引凤必先筑巢。构建更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更具科学性的人才管理评价体系,更高吸引力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要让引进的人才事业有舞台、发展空间、晋升有通道,也要让引入的人才同样有积极性和政策享受。
05

章桃旭委员:把视角锚定专精特新乃至广大中小企业

人才从何而来?章桃旭委员表示,他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战略科技人才、海外人才、顶尖人才的培养”的表述印象深刻。他认为,除了传统的海外引进、校园培养之外,作为全国乃至全球企业发展的热土,上海还可以把视角锚定专精特新乃至广大中小企业。
“企业在成长,人才也再相应地变得更成熟。”章桃旭委员表示,国内的知名企业无不是从中小企业做起,而相关的创始人和合伙人最终也成为了行业翘楚。“中小企业的人才,如果适当加以引导与培养,其不仅能助力企业发展,同时也能助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06

吴蓓琪委员:怎样把人才留在上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
这一段内容也引发了吴蓓琪委员的共鸣。吴蓓琪委员表示,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比较大的篇幅在讲创新和科创,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创新的要素其实就是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给人才提供平台,还有环境尤其重要。”
怎样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人才留在上海?对此,吴蓓琪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首先需要解决人才到了上海之后的户口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落户安居等政策制度。同时,吴蓓琪委员认为,上海可以加大人才公寓的建设,在相关保障房建设的基础上,提升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备更多的生活资源。此外,吴蓓琪委员建议,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对外来人才的精准服务,细化实施配套,吸引各类人才来创业就业。
07

姜雪峰委员:怎样抓住相关教育机遇,用好STEM教育培养人才

2023119日,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了在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这是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
毫无疑问,这一系列的举措为上海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对此,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表示,怎样抓住相关教育机遇,用好STEM教育培养人才,是上海值得关注的重要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上海将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姜雪峰委员表示,目前来看,上海的STEM教育,还没有紧紧地抓住科学教育的脉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现有的方式依旧是注重灌输知识,缺少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姜雪峰委员呼吁,需要减少相关量化评价指标,建立起多角度多维度评价标准,减少对知识的灌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的事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让校园成为上海人才培养的摇篮。
08

严伟代表:应该改进基础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和评价体系,以提升科技人才基础研究创新的活力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民盟上海市委兼职副主委严伟认为,虽然这些年的考核体系有很大的改进,但还是围绕一些量化指标来,未来可以考虑把量化的指标和定性成果结合起来。也就是除了科学贡献之外,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可以纳入整个考核的体系。
建议采取国际上年薪制的形式,其中基础性的保障也就是基本工资占比在国际上一般是50%以上,我们建议可以达到60%左右。二是可以不按年限来决定考核,参考实际的东西或标志性的成果来算作另外的绩效。
09

杨蓉委员: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助力上海科创中心

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重规范轻激励问题。由于经费支出范围限制严格,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缺乏自主权,难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
上海市政协常委、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在关于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助力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的提案写道,科创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科研人员,实施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制度能促使科研人员更积极投身科创活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规范和激励并非水火不容。规范不是要把科研人员管死,而是要通过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资金,激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取得标志性的成果。要由重规范转变到重激励的新阶段,根据科研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规范和激励,通过激励更好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杨蓉建议,推动基层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再设计。虽然顶层设计高瞻远瞩,有很强的原则性,但各基层情况不同,顶层设计不能替代基层有针对性的具体设计。当务之急是基层要迅速行动起来,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科研激励的制度、方案、程序和细则,使之可以操作和落地。基层再设计需要改革创新,但必须在政府总体框架下进行。
10

轩福贞代表:要改进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模式

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认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不利于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为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交叉融合的专业能力,也要具备宽广的全局视野。建议打破传统思维,创新通识+专门两段融合式人才培养的理念,探索基础+应用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
他举例说道,要按照新型交叉方向和战略性产业,继续开展跨学科和实践的教学。并积极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具有良好内驱动力、具有创新突破价值的学生,根据他们不同的特质来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等。
11

徐燕代表:针对产业人才的教育环节作出建议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燕认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必然依靠人才引领。但目前,各层次人才均存在规模不足、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建议上海市进一步支持重视本地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支持特色专业学校建设,扩大集成电路学科本、硕、博学生规模,提高本地人才培养数量。同时鼓励高校间的重点学科联合培养,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来源:央广网、澎湃新闻、 东方网、上观新闻、新民晚报、新产业与新人才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2-2021上海印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人才服务许可证:(沪)人服证字【2022】号第1200060923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2022023774号-1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西路825弄106、107号6层H42室 EMAIL:shyc0218@126.com

禁止复制哦

如需复制请加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