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印刷厂

类别:最新资讯 时间:2023-04-06 浏览:
“卖报卖报!七七报!”一个个清脆的童声,在鄂中的抗日烽火中传递,“马背上的印刷厂”穿梭大小焕岭一带,活动于豫鄂边区的崇山峻岭中。马背上印报纸?原来,这是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七七报》。1938年秋,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鄂中区党

“流动”的印刷厂(图1)

“卖报卖报!七七报!”一个个清脆的童声,在鄂中的抗日烽火中传递,“马背上的印刷厂”穿梭大小焕岭一带,活动于豫鄂边区的崇山峻岭中。

马背上印报纸?原来,这是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七七报》。

1938年秋,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鄂中区党委高举起抗日的红旗,领导广大军民向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为宣传组织群众,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区委决定办份报纸。

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没有纸张,没有油墨,没有印刷工具。当时的区委宣传部部长左觉农带领同志们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后来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终于弄来了一部油印机、三块钢版、几筒蜡纸、几盒油墨、几令油光纸。接着便组织人员撰稿、编写、刻印。

1939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两周年纪念日。《七七报》在湖北省京山县养马畈创刊。报名是当时的区党委书记陈少敏拟定的,后由陶铸题写报头。11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成立。左觉农仍为宣传部部长。

创刊初期,战斗频繁,日伪军经常“扫荡”边区,左觉农就和战士们与敌人周旋在崇山峻岭中。1940年春节前的一个夜晚,日军“扫荡”八字门,左觉农和战士们马上把油印机、钢版、纸张、油墨等全副印刷工具装在几个布口袋里,放在一匹骡子身上,迎着大风雪转移。雪大路滑,骡子不肯走,编辑陈英、饲养员老宋和通讯员宋士臣3人赶着骡子,不知不觉掉队了。3个人左吆右喝,骡子硬是不肯起来。大家满身汗水和烂泥,鞋子陷到雪地里也顾不上寻找,直到天亮,才连拉带拽地把骡子弄到路上,沿着部队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往前赶。没有鞋子,穿着袜子走,袜子磨破了,光着脚走。

在风雪中,汗水和呼出的热气在头发上结成了冰凌。3个人背着枪,赶着骡子,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在安陆大山头才追上了部队。同志们一齐迎了上来,牵骡子、卸口袋。刚卸下这些工具,马上铺开摊子,就开始编写和刻印报纸了。

有一次,左觉农带领报社的同志正在京山小焕岭王家冲印报,突然发现日军分五路合击,将报社印刷厂和区党委机关包围了。敌人步步逼近,包围圈越来越小。子弹嗖嗖地在山沟沟里呼啸,迫击炮、掷弹筒、机关枪声交织在一起,越打越近,震耳欲聋。左觉农与战士们迅速把一些器材隐藏在草丛中,坚持赶印完最后一批报纸,才把机器驮在骡马背上沿着山沟的大路撤退。突然,骡马惊了,嘶叫着跳起来,印刷机器零件和报纸散落一地。“这些东西是好不容易才弄到的啊,绝不能把它们丢了!”同志们冒着纷飞的子弹,赶快收拾散落的器材和报纸。突然,一颗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开,排字工人王月清牺牲了,手中还紧紧抓着刚拾到的机器零件。

京山曹武街的士绅们说:“共产党真厉害,今天这个打他们,明天那个打他们,他们还是赶着骡马不知道在哪一个山峡里出报。”

在当时游击的环境中,《七七报》紧随部队,活动于边区的崇山峻岭中,完成了长达7年的办报任务。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七七日报》,1946年停刊。一头骡子驮着整个报社的“印刷厂”到处转移,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出报。报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鼓舞边区军民英勇机智打击敌人,笔锋所至,敌人胆寒,人民欢欣。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2-2021上海印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人才服务许可证:(沪)人服证字【2022】号第1200060923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2022023774号-1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西路825弄106、107号6层H42室 EMAIL:shyc0218@126.com

禁止复制哦

如需复制请加VIP会员

×